到粉嶺龍躍頭探路

上6B謝遠洋

二零零二年一月十四日,天陰、有雨。

這天是星期一,下午一時半我回到學校,因為我要和曾鉅桓副校長、陳官帶老師、陳幗寶老師、同學官倩欣一起到粉嶺龍躍頭為藝演計劃而到那探路,可說是一支先頭部隊。

到了二時,曾鉅桓副校長給我一部照像機,告訴我看見歷史文物就把它們拍下來,而陳幗寶老師拿一部手提攝錄機,官倩欣拿一部數碼照像機,可說是設備齊全。我們坐曾副校長的私家車出發。

我們首先到達石廬,它為兩層中西合璧的建築,屋前為草坪。它有殖民地的建築特色,但屋頂卻是中國傳統的金字頂,以木樑及板條承托,並以瓦片鋪築。它另一特色是屋內的天井及房的布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我們一進去,四周的牆都是黑漆漆的,明顯是被火燒過。曾副校長要我們抱探險的精神去探路,而我在石廬拍了不少照片。

接着,我們又坐車到老圍。它為該區鄧氏最早創建的圍村。圍村立於小丘上,四面有圍牆,每二行便有一丁。圍門原是北向,由於風水理由而改為東向,門甚窄小,以利防守。圍內房舍排列整齊,圍門側有一口水井,以往為村民的食水來源。北面牆上築有供守望用的高台,而圍牆十分厚,我想需幾顆大口徑炮彈才能把它射穿。

接着,我們步行到松嶺鄧公祠,它是在十六世紀初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該祠為三進式建築,擋中設於中進,後進分三殿,正殿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神位居中,神主有龍頭木雕,與其他祖先神主不同。左殿內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右殿則供奉鄉賢。

建築物的祖龕、斗拱、橫樑、簷板及牆頭均飾有精緻的木刻、彩塑及壁畫、圖案的題材均寓意吉祥,充份反映了昔日工匠的精湛技藝。

然後我們到天后宮。它位於松嶺鄧公祠與老圍之間,其建築年代難考,但據村中父老相傳,其建造年代較松嶺鄧公祠為早。廟內正殿置古鐘兩口,其中一口為一六九五年鑄造,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許願酬神之物;另一古鐘鑄於一七零零年,為村內族中子弟出門往省應試,祈求路上平安而酬神之物。

最後我們到達新圍,它建於一七四四年,因正門門額刻有「覲龍」二字,故亦稱覲龍圍。由於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在那拍了幾張照片便離開了。

這次探路活動讓我這個城市人大開眼界,而且為日後大夥兒的活動提供了更好準備,真令我受益不淺呢。

作者的話

我寫這篇文章,是想讓大家知道一些香港的文物古蹟,加深大家對古蹟的認識 。如果大家想更加了解它們,不妨下年度參加本校的「藝演計劃」,這樣你們便有機會認識更多的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