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婦孺福利會梁省德學校 學生輔導主任 黃靜媚
第二十一期
家長通訊 二零零五年七月
父母不該說的話
家庭是孩子的避風塘,如果孩子在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或冤屈,只要回到家裡有父母和他分擔,情緒自然容易平伏。但如果父母和子女的溝通斷路或父母一句無心之言對子女造成傷害,則無論孩子是快樂、憂慮,他也會緊閉心扉。故此,父母應隨時警惕,在不知不覺說錯話,對子女造成傷害。同時,父母亦應保持一顆童心,去體察孩子的心靈世界。
「我花了多少錢供你上學,你知道嗎?」
這種責備對孩子不會起到好的作用,因為學生學習的責任感並不是來自於
父母花了多少錢,而是來自於對父母的理解。因此,父母發現孩子學習不
夠刻苦就應該著力弄清孩子學習熱情不高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藥,而不要講
些讓孩子反感或壓惡的話。
「再不把玩具收拾好,我就扔掉它!」
遊戲是兒童的全部生存意義,玩具是孕育智慧的搖籃。父母如果總是用命
令催促、斥責、懲罰的態度來對待兒童的遊戲。往往導致孩子既不想整理
玩具,又不想繼續有趣的遊戲。父母時間允許的話,最好加入孩子的遊戲
中去,分享他的愉悅。當孩子確實不想繼續遊戲時再對他說:該把玩具收
拾好了,要不然弄丟了,下次可不能再玩這好玩的遊戲了。並動手幫孩
子整理玩具,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會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
「你說話太囉唆!」
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認真地傾聽孩子的談話。孩子的饒舌
,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練習。看到父母能夠靜心聆聽,孩子便會產生一
種成就感從而受到激勵。父母必須把孩子的話和成人的語言加以區別對待
。孩子說什也無關緊要,父母千萬不要動輒打斷孩子的話。即使有必要
提醒孩子的吐字發音問題也應該等他把一句話講完才糾正他。
「又問為什麼,你問完沒有?」
「為什麼」是孩子思維的翅膀,隨著「為什麼」的一次次提出,他們發現
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會越來越強。父母無論什情況也不
應該對孩子的「為什麼」加以斥責。孩子提問的「為什麼」提得好你應該
鼓勵,易於回答的你應該馬上解答,不容易回答的應和孩子一起討論或者
告訴孩子等弄清楚再回答他。
「你不行,我來!」
當孩子嘗試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時,父母最好不要用「我來」去阻攔。
這會干涉孩子實踐的自由,也失去了一次鍛鍊生活自理能力和技能的機會。
「別給父母丟臉!」
聰明的孩子會想:爸媽考慮的只是他們自己的面子問題,並不是真正為我著想。
父母不應該成為孩子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而應該成為他們堅可靠的支持者。
「要是沒有孩子多好!」
孩子一旦聽到這句話,會認為父母厭惡他,自己是父母的累贅。敏感的孩子會深深地自責,在惴惴不安的情緒中度日。
「等你爸爸回來再收拾你!」
孩子在聽到母親的警告後,不可能去靜心悔過,而是陷入恐懼中惶惶不可終日,猜想著爸爸回來後會給予自己什麼樣的懲罰。另外,媽媽把教育的責任推給爸爸,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和權威,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審時度勢」,爸爸在家時老老實實,爸爸一走就肆無忌憚。
「別纏著我!」
如此怒氣沖沖地把孩子趕跑、推開,會使孩子蒙受委屈,感到自己不被需要,產生失落感。當父母確實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應向孩子耐心地講清楚,適當地向孩子表示歉意,往往能讓孩子自動走開。
「反正沒有人看見!」
騎車帶人,告訴孩子「這兒沒警察」;地吐痰,對孩子的解釋是「沒人看見」;類似這種「沒有人看見」的教育其危害顯而易見。長此以往,孩子的言行可能在人前與人後是「兩副面孔」。
「喊你幾遍怎不答應!」
孩子聽了召喚沒有反應可能是因為他在思考問題或正專注於某事而無暇分心,並非故意知而不答。這時候,最忌諱的是提高嗓門,使孩子覺得他生活在一個充滿火藥味兒的家裡,需要時刻提防父母突然發難。
「膽小鬼,怕什麼」
由於兒童對於自己周圍的情況還不夠了解,恐懼是他們警戒心的表現。父母應該毫不猶豫地承認和接受幼兒的恐懼心理。因此,當孩子說「我怕鬼」這類話的時候,父母最好輕聲安慰孩子,並和他待在一起,努力使他感到很安全。
「給你零用錢是讓你買這種東西的嗎」
既然交給孩子的零用錢,那麼如何使用就應該由孩子來決定。使用零用錢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父母如果對此橫加干涉,會使孩子的主動性越來越差。
「我沒有這樣的兒子!」
孩子的心中,一直懷有對離開父母的恐懼,聽了這話會有一種天崩地陷的感覺。他絕對被這句話嚇住了,從此一直圍繞著這句評轉腦筋,連原本犯的錯誤也被扔在腦後了。
* 資料來源《100句爸媽不該說的話---高寶國際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