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通訊【第五期】二零零一年四月

孩子粗暴,如何是好?

很多家長也訴說其子女的行為粗暴,他們衝動、容易發怒、難接受批評兼且不承認錯失。每有不如意時,都會大發雷霆,或以武力對付,令家長教導時費煞思量。現綜合一些教育心理學家對孩子行為粗暴的成因及處理的建議,讓各位家長參考,希望能給你們帶來一點管教子女的啟示。

粗暴行為形成的可能原因:

  1. 孩子的行為是由觀察家長、兄弟姐妹及朋友而來的。
  2. 孩子被寵壞。他們常以自己的方法來滿足需要而不理會他人的感受。
  3. 粗暴行為是因生活的挫折而激發的。如:孩子的需要經常受到阻礙。
  4. 孩子受到大眾媒介所美化的暴力宣傳所影響。
  5. 孩子缺乏與其他孩子溝通的技巧。
  6. 孩子感情上的需要未被照顧到。如:愛、安全感、讚賞、認同等。
  7. 孩子使用粗暴行為而得到所求,他以後便重覆再做。

有效的處理方法:

  1. 以身作則當孩子發怒時切忌以暴力制暴力,家長可用「冷落」、「妥協」等方法對之,讓孩子從家長身上學習如何以非暴力來表達怒氣。當孩子冷靜下來後,才與他討論剛才的爭端。家長也可與他討論解決困難的方法,如「談判」、「妥協」、「忍讓」或「暫時走開」等。家長還可同時灌輸「體諒」、「寬容」等良好品德的概念予子女。
  2. 給予適當的活動為孩子安排各項活動以平衡其情緒,如以運動消耗過盛的精力、彈奏樂器或畫畫以緩和壓力及暴力的衝動。但當活動過後,應給予孩子足夠的休息時間,以免他們因疲累而煩躁或情緒低落。
  3. 教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及感受教導孩子把不滿意的地方說出來代替使用暴力,如說:「為什麼我在玩球的時候,你把我的球搶去?」、「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等說話代替發怒及用暴力。家長亦可訓練孩子「自我提醒地」消解怒氣,教導他們先深呼吸,然後平靜地跟自己說:「動口、不動手!」、「停一停、想一想、才行動!」等。
  4. 和諧的家庭生活孩子的家庭生活很影響其情緒表現。如果孩子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他們的情緒也較穩定,處事也能較心平氣和;反之,他們會急躁不安、處事蠻不講理。所以,家長宜以「愛」及「尊重」對之,平日多與子女共處、溝通,使孩子感受到愛與關懷,減低心理壓力,粗暴行為便可逐漸退減。
  5. 明確的教導方式:當孩子欲以粗暴以達目的時,家長切不可讓步,要堅守原則並明確地表示不會因子女的粗暴行為而滿足其要求,使孩子知道發難絕不能達到目的。經兩三次不成功,孩子便不會再做了。當孩子改用其他較溫和而不暴力的方式請求時,家長應酌情滿足他們,以鞏固其良好行為。
  6. 替孩子選擇電視節目:家長要限制孩子觀看有暴力情節的電視及電影,並指出使用暴力的不良後果。此外,家長亦需引導孩子選擇一些「非暴力」及適合兒童觀看的節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