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通訊【第七期】二零零二年一月
|
黃靜媚輔導主任
![]() |
現今的孩子很怕面對困難、挫折,每當難題出現時,他們都不敢勇於面對,設法克服,反而會選擇放棄、逃避,或甚至自我毀滅---自殺!究竟小孩子為什麼會如此退縮?經過專家研究,發覺這些退縮的小孩子都欠缺了抗逆能力!
抗逆力是甚麼?
抗逆力是人類的一種潛能,是面對危機或困難的適應力,能減低克服逆境帶來的損害。當遇到困難時,一個擁有抗逆力的人,不單能跨越困難,更能從當中學習成長,讓生命活得更堅強。抗逆力包括三大要素:效能感、歸屬感及樂觀感。效能感是指能與人溝通、明白他人感受、有解決問題能力及懂得自控、自省。歸屬感建基於照顧、支持的關係,對自己有積極的高期望和積極參與活動的動機。樂觀感是相信未來是光明的、有盼望的。樂觀態度與目標感有一定的關係,包括計劃未來、定立目標、成長學習、動機及堅持性。
如何培養孩子的抗逆能力?
既然抗逆力這麼重要,作為家長的應怎樣培養孩子的抗逆力?其實孩子的抗逆力並非天生,而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家長可以透過建立一些「保護性因素」協助孩子對抗逆境。「保護性因素」包括與子女建立互相關懷的關係;讓子女感受到被期望、被信任及讓孩子有機會做一些有價值的事,以增強其自信心。
家長培育孩子抗逆力的方法有很多,現列舉一些建議,以供各位家長參考:
1.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對事物的樂觀態度:我們要令孩子明白問題是有解決的方法、出路及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困難。家長要放心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面對問題及善用身邊的資源,家長可從旁觀察,到真正有需要時才給予提示或協助,令孩子知道可以得到支援。例如我們可讓孩子協助打理家務,讓他們自行解決處理家務時遇到的難題。
2. 自小培養孩子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堅毅精神:要讓孩子明白堅忍的重要性,令他們知道遇到困難時要比以前更努力、更有毅力及更堅忍地去面對,不要輕言放棄。作為家長,可鼓勵孩子參與不同類型的運動、歷奇訓練等,讓他們經歷不同的挑戰、磨練。
3. 嘗試讓孩子作選舉及自己作決定: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後果,甚至面對失敗。家長又宜教導孩子進行檢討及總結經驗,從錯誤中學習,以後孩子面對困難時便有心理準備,能成熟、冷靜地處理,勇於接受挑戰了。所以家長宜嘗試讓孩子決定他們自己的事,如如何運用休息的時間、做功課的先後次序等。
4. 教導孩子認識及處理情緒:教導孩子掌握正面和負面的情緒,並且教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有效地處理及宣洩情緒。如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可坦白言明感受,並說出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然後命孩子自己冷靜一會兒,再與他分析管理情緒的方法。
5.
給予鼓勵及支持,不過份苛責及批評:不要太著重成功與否,只要孩子能盡力,便應該給予讚賞和支持,讓孩子知道凡事盡力而為,當中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是不會白費,一定會有人欣賞的。又如孩子做錯事,家長的批評宜只針對事而不針對人,使孩子知道批評的背後是基於關心,孩子自然感到溫情,上進的動力也更大。此外,家長又宜容許孩子有解釋和表達意見的機會,讓他們感到有溝通和申訴餘地。例如孩子成績未如理想,家長需平心靜氣和孩子商討(尤其對年紀較大的孩子),了解原因,尋求改善的方法。